內容目錄
「關鍵點療法」為蔡忠憲老師講授,內容結合SFMA及解剖列車的概念,透過活動度檢測、搭配筋膜線評估有問題的動力練,再藉由處理筋膜線上容易出問題的關鍵點,就能產生以點處理線、以小搏大的治療效果。
蔡老師課堂上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設計關鍵點療法(KP)的初衷是希望剛接觸肌骨系統的治療師,能夠快速上手並且是有系統的處理遇到的問題」。
在台灣對於動作的研究有許多的好的課程,包含關鍵點療法、臨床進階肌肉動力學 (劉奕辰)、Kinetic Control (KC)、Neurokinetic therapy (NKT),都從不同的切入點去解析動作問題。
- 關鍵點療法:以解剖列車的筋膜線探討各種動作
- 臨床進階肌肉動力學:透過肌動學的觀點將動作拆解評估
- Kinetic Control:藉由動作模組去觀察及分析動作
- NKT:用肌肉力量測試去找出動作間的關聯
以下分享給想要了解關鍵點療法的朋友,一個初步的認識,當然如果想進一步學習,課堂中有大量的實際操作機會,非常適合學習。
80/20法則
統計指出80%的個案合併有活動度的障礙,只有20%的個案是單純的動作控制問題,所以優先透過7項主動動作檢測,往往能快速找出問題點。
- 活動度:找出受限區域,透過KP調整。
- 動作控制:透過模組測試找出過度活化和相對不活化區域,以KP減弱過度活化區,訓練不活化區。
7項主動動作測試
透過主動動作快速篩檢活動度問題,經過課堂上的練習,可以在2分半鐘內完成評估,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實用,搭配個案的症狀,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出有活動度受限的部位。
思路:被拉長的肌肉比較容易產生症狀 (痛感):可以從對應的筋膜線開始處理。
解剖列車7大筋膜線
上課前先熟悉7大筋膜線,把主要的肌肉及筋膜走向認識一遍,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課堂中加入關鍵點後就能夠立刻串聯起來。
7大筋膜線:淺背線、淺前線、側線、深前線、手臂線、功能線、螺旋線。
動態症狀 VS 靜態症狀
- 動態症狀:疼痛 (症狀) 因姿勢及動作變化而加劇或減緩。
- 靜態症狀:疼痛 (症狀) 與姿勢及動作變化無關。
*靜態症狀常常不只是肌筋膜練的問題,需要先排除內臟轉移痛、發炎、結構受損等原因!(例:如肩膀前側靜態痛,要先排除滑囊關節發炎、肌腱骨頭損傷、神經擠壓等問題,再考慮由深前手臂線開始處理)
以我臨床的經驗發現,靜態症狀常常與結構息息相關,如持續出現的痛感 (抽痛、坐著不痛就痛、睡覺痛醒等),經過檢查後發現很多原因是結構的受損,如骨頭損傷、關節囊腫脹、滑膜增厚,神經擠壓甚至是腫塊壓迫周圍的組織等都可能出現沒有活動就不舒服的情形,這時候透過系統化的動作檢測,能快速篩選出比較嚴重的靜態症狀,進一步可以由神經學及影像檢查確診,通常經過準確的診斷後,治療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是以動態症狀為主,就可以由筋膜線中關鍵點的思路切入治療,先改善活動度問題,再做動作控制矯正。
關鍵點療法的應用
如果你已經有很好的治療思路,透過關鍵點能夠從筋膜線的角度增加一些新東西進去,如果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向,關鍵點可以讓你原本的東西更系統化。
關鍵點療法心得
不斷學習的目標是要促進健康,提升身體機能,在處理肌肉骨骼(Musculoskeletal, MSK)問題的道路上,結構問題、活動度問題、動作控制能力、負重能力都非常重要且環環相扣。
有興趣學習動作評估與處理的同好,推薦加入「關鍵點療法」這門好課,也歡迎與我聯絡,我可以分享自己臨床上使用的心得與搭配用法。
預約諮詢或私訊聯絡
想更認識何琨棟醫師,了解適合諮詢的項目,請看關於我
想更了解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請看【醫學知識】少了超音波,就是差很大!接受PRP、增生療法,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想取得最新的門診時間表或有問題要諮詢何醫師,都歡迎使用 LINE 私訊確認